日本 交通

交通 


说到日本交通,可能脑海里马上便会浮现出戴着子弹头在富士山下呼啸而过的新干线。提及它,大多去日本坐过新干线的人甚至很多日本普通人都会大呼“贵”!我比较过新干线和中国高铁的速度和价格。从东京到大阪515公里,在耗时最短的2小时10分的票价里,最便宜的是人民币436元。从北京到上海,1214公里耗时四个多小时到五个多小时,花费人民币五百多到六百多。可见新干线真的是贵。也有其它公司运营的铁路线,稍微慢点,但票价却亲民很多。如果旅行规划合理,买个七日通票之类的,会更划算。


另外再提一下夜间巴士。从大阪到东京,夜间行驶六、七个小时,最便宜的座位人民币大概一百六七。有些车厢后面有女士专用座位,每个座位上有一个半遮掩的罩子,便于夜间休息,也可以保证一定的私密性。如果想节约钱,不赶时间,身体也还行,这无疑是个好选项。



说到城市里的地面交通,我在大阪和京都都坐过公共汽车,线路站点在谷歌地图上都能查到,所以还是比较方便。尤其像京都这种中型城市,通畅的道路加上密集的线路,坐公车出行很合适。不过我这里更想说的是城市地下交通。

像大阪、东京这样的大都市,地铁和铁路往往交织在一起,在城市里连成一个庞大的地下交通网络。这个网络里不仅仅是轨道和车辆,还有与之依附的商业。在这像一个地下城市的世界里,迷路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一个游客,如果要从地面转战地下交通,先得找到进入地下的“秘密”入口。再想找到自己想乘坐的线路,一般是很要费些时间和精力的。

大阪的这个地下交通枢纽在梅田。在这里你能看得见的是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布满吃喝玩乐店铺的巷道(街道)和朝四面八方涌动的人流。地铁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只有那些复杂的路标指示着你的方向。为了找到那个可以充电的咖啡馆,我在这里面绕向东又转向西,号称方向感强的我在这儿也没了自信,感觉自己被裹进了一个密密的蜘蛛网,每站在交叉口都犹豫不决,不知应该转向哪里。兜兜转转了大半个小时,我才在咖啡馆的椅子上坐定。

去东京站里面(在外面欣赏建筑)只是临时起意去找蜡笔小新的店。对它的复杂程度早有耳闻,售票大厅的匆匆几瞥让我对它的繁闹印象颇深。下到地下商店街的时候,和大阪梅田相似的眩晕感扑面而来:迷宫般的通道,令人茫然失措。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晕头转向之际,蓦然回首,商店就在身后几米处。如果要在这里乘车或转车,比通常预计的时间再多半小时或一小时会比较保险。曾有一个朋友在转车去机场的时候迷失在了东京站,也就此错过了一趟国际航班。我可以想象她一头大汗地研究着各种指示牌,见机行事地问个疾行的路人,拖着行李箱见缝插针地穿行在快速流动的人群中,最后无奈地站定、放弃。像电影里的加速镜头,周围的人已流动成影,一切噪声渐离渐远...


自行车1blog.jpg

另外要提的是日本人骑自行车。大街上的自行车不多,但也时不时驰过三三两两,街边或屋檐下也时可见未锁的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些自行车的轮子都大大的,座位高高的。无论男女老少,骑的大多是这种传统款式。我的记忆中见到过的山地或公路自行车很少。而骑车人的穿着也与他们的自行车相当搭配,很朴素,有在看中国讲述七、八十年代故事的电影的怀旧感觉。


最后想说说日本的道路铺设,这里主要讲的是小街小巷以及公园景区的道路。据我自己的观察,路面材质主要是沥青、小石子和一点沙的混合物,颜色很深,却看不到附着其上的灰土,有一种质朴的美。行于其上,不仅视觉上柔和融洽,心境也更沉稳。而水泥(或混泥土)路面给我的感觉正好相反,它是快餐文化单调乏味的审美体现。尤其在农村的田间,白晃晃的水泥路硬生生地穿插在绿色之中,刺眼且给人浮躁之感,是对自然之美的破坏。与水泥路的不可渗透性相反,沥青沙石的材质利于雨水渗透到地下,以增加日渐减少的地下水。这样的路面铺设应该比水泥路更费工费时,所以在快餐文化盛行且审美缺乏的地方,水泥路成了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