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特立尼达 3


4



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哥伦布第二次航海的时候把甘蔗带到了今日的多米尼加国所在地,之后便散播到了加勒比海诸岛,古巴自是不例外。在1762年英国占领哈瓦那后,蔗糖业的发展迅速得令人吃惊:

“糖厂吞噬了一切,吞噬了人和土地。本可以为工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造船厂和铸造厂的工人和数不尽的小手工业者都到糖厂劳动去了,甘蔗田野蛮地吞并了土地,迫使种植烟草和水果的小农也投入到甘蔗生产中去。大规模的种植逐步消耗量土地的肥力。在古巴的土地上,糖厂成倍增长,每个糖厂都要求越来越多的土地,大火毁坏了种植烟草的土地和大片森林,牧场也遭破坏.....古巴成了一个出众的工厂,但它的经济患了糖尿病”。

整个古巴的经济尚且如此,特立尼达岂能例外?

“特立尼达今日是一具闪闪发光的尸体”----我觉得这句话形容得再恰当不过,很有力地解了我的惑。“在19世纪中叶,该市有四十多家糖厂”--对这个小小的城市而言,这真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种植烟草的贫农被暴力赶出自己的土地,曾经做过牧场的地区过去出口肉类,现在却要吃从外面运来的肉......但是发生了1857年的危机,糖价下跌,这个城市同糖价一起衰落下去,再也没有崛起。”

“现在人们管特立尼达叫’曾经有过城’”--一个多么令人心酸的名字。在这本书中,谈及了拉丁美洲不少过去因为丰富资源而兴盛的城市,最后都不可避免地沦为“曾经有过城”。

革命后的古巴,一直在解决单一的经济结构和依附状态。我不知道特里尼达是否也有努力地发展过其它产业,就我现在所见,似乎旅游业是它唯一想做的,因为这相对来说可能是更加快速更低成本地获取财富的方式。可是从一种“单一”走向另一种“单一”,会不会旧伤未好又添新痕?古巴的民族英雄何塞马蒂曾经预言,“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把自己的生存押在一种产品上,那无异于是自杀”。这虽然是在说当年以蔗糖出口为唯一经济支撑的古巴,可何尝又不是特立尼达的现实写照呢?或许因为几十年来而且还仍然在继续的经济制裁,又或许是制度带来的局限,如同曾经的殖民统治,一直在紧紧地扼住经济发展的咽喉。

殖民者曾经带给这座城市的繁荣,是属于殖民者的;可殖民者留下的伤痕,却是需要无数代这座城市的人去抚平。让“这具尸体”闪闪发光的,让游客们纷至沓来的,正是那些昔日的如今已虚幻的荣光。当这些仅存的光芒成了特立尼达最后的救命稻草时,这里的人们迫不及待地狠狠地往自己身边拉,却忽视了它的脆弱性,同时也迷失了方向。因为我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前的中国,当通往世界的闸门突然打开时,禁锢已久的人们被物质的洪流冲击得晕头转向,以牺牲诚信、善良、道德来换取财富。我当然期望特立尼达人民能过上更好的日子,但同时也能守护好人性中的那些美好。当然,我也知道,他们有今天的样子,并不是他们的错。

也许许知远的一段话可以做一个总结:“我们之前的几代人遇到过很多社会动荡和混乱。我们父辈那代人的经历在我们身上也有表达--我们变得功利,如此之功利,因为此刻和未来都是非常不确定的,必须抓住能抓住的东西...因为我们看到的那些更高尚、更飘渺,或者更不可测的力量被摧毁了。它们带来的是不幸,它们没有带来尊严或绽放。我们是不是为了生存,就变得要回避这些情感和价值,变得更实用”?


 一天的瀑布徒步, 应该穿越了当年大大小小糖厂的领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