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

 泉山门--飞檐下的木结构部分应该是原来老城门保留下来的吧

很久以前,泉州便吸引了我,因为它那在天宇底下张扬铺开的红黄屋顶,因为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因为元朝时它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因为当年城内遍植刺桐,泉州在马克·波罗的笔下又被称为刺桐城,他描述了泉州城当年的繁华盛景。在这位旅行家的眼里,泉州无疑是一座伟大之城。在我的眼里,泉州确实拥有光荣且辉煌的历史。

中国的民居建筑,基本都是青砖灰瓦、青瓦粉墙,红色一向是皇家专用。但在这里,红砖红墙的闽南建筑却打破了这种禁忌,屋脊中间微凹两端翘起,形成优美的曲线,轻盈得好像要飞起来。或许这是因当年港口开放,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与欧洲那些有同样色彩建筑的国家来往较多,而受其影响的缘故吧。泉州的中山路两侧,艳丽的红砖房掩映在绿树中,迤逦数公里,是如此的靓丽养眼。


 

宋元时期的几百年间,泉州一直是中国最大的港口。在马可波罗看来,那时只有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它不仅迎来了来自世界各地堆积如山的货物,也接纳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商人、旅行者、传教士。。。天主教、佛教、伊斯兰教,,落地繁衍,寺院林立,从此泉州有了“宗教博物馆”之称。可以想象当年的泉州,是多么的意气风发、神采飞扬。行走在街巷的旅者,穿梭在港口的商人,出入于坊间的市民,想必可以看到种种表情:好奇的、赞赏的、自信的、开心的、满足的、期待的,,我很想就坐在那红色的屋檐底下,看着他们带着各种表情来来往往,那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古泉州市井画面啊。

开元寺建于唐垂拱年间,为当时泉州巨富黄守恭捐地所建。当年有僧向黄求地建寺,黄心中不舍,故刁难说,“若后园桑树开莲花,则舍地”。第二日,禅师告诉黄,桑树已开白莲,请去观赏。黄自知遇到高人,心悦诚服,乃献地建了这座开元寺。开元寺的东西二塔分别为镇国塔和仁寿塔,初为木结构,多次毁坏与重修后,易木为砖,最后易砖为石。石塔有着如木塔舨精巧的榫卯结构,精工雕琢的石刻,精密计算的力学原理,即使在8级地震中也屹立不倒,它们已成为泉州的历史文化象征。


这便是传说中开白莲的那棵桑树

大雄宝殿,却不是通常的“大雄宝殿”四字,而是“桑莲法界”,对应的是“桑开白莲”


清净寺,初建于北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伊斯兰建筑

奉天坛,做礼拜的大殿,原罩于顶上的巨大圆顶在8级地震中被埋于地下


通淮关岳庙,一座道教庙宇,香火极旺。白天自不必说,晚上我在殿内坐了很久,看着人来人往,心中甚是惊讶,时尚男女、背包学生、巍巍老者、蹒跚幼童,,,且抛开这个俗世功利的一面,就信仰,它是自小根植,伴随一生的。

左边这个白衣男子,在殿内很久,摇了很多次签,抛了很多次色子(我不知那是神马,权且叫做这个)。不知他心中有多少郁结,或有多少所求,总是一次又一次的不如愿,便执念着一次又一次地重来。不知是否这样,他便可以释然,便可以放下,安然地回家睡觉。

天后宫,即妈祖庙,规模很大,也非常具有影响力

天后宫前的古城门遗址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也是泉州在宋元时期兴盛的标志之一。洛阳桥始建于宋,由当时的泉州郡守也是大书法家蔡襄倡导兴建,是中国第一座、也是举世闻名的梁式巨型海港石桥。在中国造桥史上有“北赵州,南洛阳”之称。800多年后,欧洲才有了相同技术建造的石桥。为使桥墩更加牢固,洛阳桥还独创了牡蛎繁殖的生物加固方法。从桥上望下去,桥墩上有一些灰色白色的小块附着物,不知是否是小小的牡蛎在一如既往地发挥着它们特殊的功用。

洛阳桥长八百多米,桥身是巨石垒砌,桥面是条石铺陈,细雨中漫步,一眼望不到头。想想千年前这桥作为重要的交通途径,人们在此步履匆匆;千年后的我们观赏缅怀,悠闲散步;再过千年,这洛阳桥,不知我们是否要到海中去找寻、去触摸了。。。

历朝历代,修建修缮洛阳桥的功德纪念碑

 

旧馆驿是泉州古代的一驿站,所处的街巷是泉州有名的古街巷,有众多的历史遗迹。旧馆驿青年客栈便处于其中,小小的院子,质朴的感觉。下雨天,坐在竹椅上,一本书,一杯茶,听着屋檐滴滴答答的雨声,看着红砖地面被洗出诱人的光泽,心中很是安然淡定。可听说旧馆驿要改造了,未来什么面貌,不得而知,不免怅然。

定心塔,即古泉州的中心点,在窄窄的巷子中,不留意不抬头不容易发现。巷子外便是喧嚣的世界,而它依旧安然地伫立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