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

清晨鼓浪屿的码头,运送海鲜的渔船到达了

鸦片战争前,鼓浪屿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渔村小岛,人烟稀少。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各国在鼓浪屿建立领事馆。成为中国最早的租界之一后,它吸引了众多的华侨在这里修建别墅。从此,欧陆风格的、南洋殖民风格的各种洋楼在鼓浪屿的山间林中安顿,将鼓浪屿点缀得如同一颗海上明珠,熠熠生辉。

或许是鼓浪屿的名气太大,或许是我对它的期望值太高,或许。。。

一些主街人头攒动,举旗喊着大喇叭的导游,坐在购物店门前脚边堆放着旅游纪念品的游客。“人太多了”,我这么对旅店老板说,他却笑着摇头,“这不算多啦,你没见到多的时候,龙头路根本过不去,我们去买菜,还得绕道呢”。原来我的运气还不算坏。

各种特色小店鳞次栉比,奶茶铺、西饼店、工艺品店等等,传说中的小资情调十足。可惜本人天生对小资过敏,无法体验到那些情趣。还有街边的画店,有类似画家坐在那儿为游客画漫画头像,感觉却像流水线上的产品。吃货铺子倒是很实在,鲨鱼丸、沙茶面、花生汤、鲜榨果汁,,,味美鲜香。可惜本地人一个价,游客一个价,令人遗憾。

所以我基本就在岛上的小巷子里乱转。同一条巷子,一天可能要走上几遍,有的是必经,有的是喜欢,有的是转晕。在本地人自家的院子里喝一碗香浓的花生汤,在写生的少年或老者身后驻足停留,扒着紧闭的门缝凑上一只眼或是在矮墙下使劲跳跃想发现些不一样。。。然后,希望着能有一个午后,在某个高处凭海的院子里,大树下,一杯水,一本书,一段音乐。温湿的海风拂面,阳光从枝叶间暖洋洋地洒在身上。累了放下书,看看山下那些悦目的红顶小楼,又或者隔着波光粼粼的大海,眺望对面那烟笼雾罩的曾经赫赫有名的金门岛。。。

墙头上可爱的大肚青蛙,伸着脖子努力跳跃着,看到院子里还有各种大大小小的动物彩塑

利用别墅改建的各色旅店客栈

鹭飞青旅

在青旅看了一本地杂志,介绍了这幢番婆楼,可惜不能进去(左上这个,爬到对面的楼上,只拍到这个角度)。华侨当年把母亲接到南洋,母亲过不惯,华侨便为其在鼓浪屿修建了这幢别墅,以颐养天年。当地人把从海外归来的称之为“番”,因此取名为“番婆楼”。

晃到一个偏僻的小坡上,有些矮旧的平房,显然是属于那些豪华别墅以外的世界。房后是荒坡,零星着一些菜地。这个架在屋檐下的水箱,一眼便吸引了我,它被主人独具慧心地描绘成了一个地球仪!生活虽然不那么富足,但这并不能磨灭主人平凡生活中的情趣。女主人在屋内忙碌着,看样子是在为什么小买卖作准备。听到说话声,她走出来笑着打招呼,“你好!”就是这简单的问候,这温暖的笑容,却是我在鼓浪屿印象最深刻最美好的画面。如同别墅摒弃了漂亮浮华的装饰,街道在夜晚喧嚣褪去复归宁静,它让我看到了鼓浪屿质朴且美好的最初。

原来的美领馆

白天的鼓浪屿,没有让我太多地感受到它原本应有的宁静和优雅。夜晚的鼓浪屿,却是另一番沉寂。没有喧闹的娱乐,酒吧几个,也多是低吟浅唱。僻静的小巷,除了昏黄的路灯,便只有自己拉长的影子和偶尔窜出却悄无声息的猫。铁栅栏里的老别墅,打着幽幽的射灯,却看不出有人居留的痕迹,着实让人心生疑惑,赶紧快步走过。

或许能令人安慰的是,鼓浪屿后天积蓄的文艺气质,还没有被商业化的旅游热潮侵蚀完全。信步走过这条巷子时,飘来一阵清悦的钢琴声,不禁抬头寻觅,没想到看到是这样一栋破旧的小楼。

鼓浪屿音乐厅的节目表排得很满,游客要么顺带附庸风雅,要么一饱耳福

陈千小提琴小提琴独奏音乐会

新年音乐会

临近元旦,鹭飞的生意火爆,我只得另觅住处。在巷子里瞎转着来到这里,看到“宾悦旅社”这几个颇具上世纪7、80年代风格的牌子与名字。上了台阶走进大铁门,院子里花木葱茏,却无精心修剪的痕迹,一幢老旧的三层别墅赫然挺立,昭然着时光给它的样子。第一眼,我便喜欢上了它。客房有独立卫浴的大床间,也有床位房,脱漆的木地板走上去噔噔作响,恍如走进了几十年前的招待所。

老板姓陈,并不想把这老房子租出去,也不打算自己再装饰成那些欧美风格,开这个小旅社,只是赚一点房屋修缮费用,那天刚好碰到一个想找老板谈租房子的人。这房子原本是殷承宗祖上的,后来卖给了陈老板的祖辈。曾在山上看到过殷承宗家族的另一房产,是比这里还阔气的豪宅宽院。

我就跪在长廊窗边的沙发上,艳羡地看着外面的院子,心想,要这院子是我的,左边这个要整成个沙排球场,右边的树下要弄个秋千,整个吊床,还要,,,当然纯属白日做梦!

走的那天上午,有人在院子里写生,一个游客MM在和写生者探讨。我想走过去,又想拍照,最后都作罢,还是不要打扰他们了,就让这属于鼓浪屿的一幕留在与宾悦有关,与鼓浪屿有关的记忆里吧。